欢迎光临青海公益网!

今天是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博士在工地找到价值感

栾帅(右二)在深圳地铁13号线盾构渣土处理中心和同事商讨施工细节。受访者供图栾帅(右二)在深圳地铁13号线盾构渣土处理中心和同事商讨施工细节。受访者供图

手握多项发明专利、名校出身、博士——轻轻抛出这3个标签,“年轻有为”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父母对栾帅的未来有许多展望,“供他读这么多年书,是为了让他找一份‘不湿鞋子不脏脚’的白领工作”。

2019年,栾帅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却决定把工位搬到“工地”,来到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放下手里的笔和键盘,捡起锤斧铲锹,做工地上的“博士”。

虽是哈工大土木工程的博士,别人认为栾帅什么都懂,但真到了施工现场,他依旧感觉自己还是个“没毕业的学生”。工地上很多东西,他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没见过实物。

不接地气、不去现场,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无济于事。栾帅是一个喜欢用行动说话的人,于是他在入职第一天就申请到施工一线当一名普通技术员。每天早会结束后,他就戴上安全帽、背着图纸“钻”到工地,每个环节都认真对照图纸和方案指导现场作业;发现问题立即提出对施工方案的整改或优化建议。休息时,他还拉着工人聊施工现状,看实际施工时存在的困难,了解哪些地方难施工……一来二去,他和大家都成了朋友。

在工地时间长了,栾帅发现,建筑虽是个传统行业,但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有时光靠自己和团队很难解决,不妨向外求创新,将项目需求和行业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栾帅记得参与深圳地铁13号线项目建设的时候,多个车站场地内埋设着大量各类管线,错综复杂。有的需要迁改,有的需要保护。“按照以往施工经验,如果不小心破坏管线,可能会造成周边居民区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栾帅说,按照传统方法,一般是把各类管线绘制在一张CAD图上,并在地面做好管线保护标识。但在管线改迁过程中,经常会破坏管线标识而又不能立即修复,而且如彩色蜘蛛网一样层层叠叠的二维管线图对于施工人员来说看起来就头大,很难快速找出所需的信息。如何便捷高效地进行管线迁改施工和管线保护管理,让他伤透了脑筋。

于是,栾帅要求团队成员深入一线,在现场捕捉创新需求。最终,他们决定通过BIM技术,用三维模型动态展示管线分布。

栾帅将通过BIM保存下来的数据比作人体中的DNA,地铁施工现场的所有信息通过数字技术被永久保留后,使用者可以通过“一键查询”,全方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和“外表内心”。而运营维护、管理人员则可通过“智能感知”立即定位问题,追溯缘由,所有的结构构件、设备、管线以及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

而像这样有关“突破”与“解决问题”的生动例子,在栾帅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

从“学院派”到每天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栾帅的同事屠名,这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见证着他的成长。共事这么多年,栾帅身上的一个特质让屠名印象深刻——对工作中遇到的模棱两可的答案坚决说“不”,“眼中容不得沙子”,他一定会将问题弄懂、弄透后才肯善罢甘休。他总是说:“技术是为工程现场作支撑的,要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工程与项目。”

单位还有不少和栾帅、屠名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地铁施工现场的并肩作战中,不仅成功在工地推广应用了各类前沿科技,更让外界看到了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更多可能性和未来的广阔前景。

栾帅的徒弟,前两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的邹栋宇就是被这“诱人”的前景吸引来工地的。

这几年,不少名校毕业生选择入职施工企业,下工地体验一线的施工作业,与建筑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网友问,学历这么高,为什么还要选择到工地“自讨苦吃”呢?

栾帅说,当年他们班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来到了工地,高学历人才下工地也将不再是一件稀奇事了。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落实,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生态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迈向智慧建筑新时代,让智慧工地、智慧建筑等新领域愈发吸引年轻人。

栾帅说,这几年的经历和自己的知识结构让他已经离不开工地了,“工地上确实是苦,可我不想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工地上最能实现我的价值”。

高中生涯教师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青海公益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推荐阅读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青海公益网 qh.shxwr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