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陈思
若非被督察,“毒地”也能变成家?
80多亿购地,部分学校、住宅已建好的情况下,竟然发现买的是“毒地”。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家嘴”)因此发起百亿索赔。
陆家嘴认为,在案涉土地的调规变性及出让过程中,江苏苏钢集团、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苏城环境科技、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苏州自规局存在一系列侵权行为,共同导致了原告方受让存在严重污染的案涉土地。因此,陆家嘴将上述五个主体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 100.44 亿元及诉讼费等。
涉及金额过百亿,被告方是清一色的国企或政府机构,这件事在行业和舆论场引发的震荡,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也不禁让人想问,如果没有上级的督查,如果最后顺利通过了验收。那是否就意味着将会有无数的夫妻在此安家、无数的孩子在此上学、无数的年轻人在此工作、生活?他们的权益谁来保障。而此前在此施工的工人、现在在此看护的保安,他们的健康是否已经受到侵害?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此前常州的“毒地”事件。据当年媒体的报道,自2015年常州某学校完成新址搬迁以来,已有64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接受检查;其中,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有些人还被诊断患有恶性疾病,如淋巴瘤和白血病。
此类事件也再次提醒了我们,对于“毒地”的开发利用,必须慎之又慎;对于被污染土壤、水源的修复,必须细之又细;对于环评报告的签发,必须严之又严。
目前,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例近半,而其中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占比较大。很多城市核心区又没有足够的空地,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选择“辗转腾挪”,把历史工业用地处理为住宅用地。而这其中是否还隐藏有不合格的“毒地”,还需要进一步的摸底排查。